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新聞稿】


門協議簽署二十周年
紅十字會開啟兩岸制度化協商先河



【9月10日】在金門協議簽署屆滿二十周年之際,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為紀念這個深具意義的日子,預計將於9月21日在金門由當年簽署金門協議的兩岸紅十字會代表進行舊地重遊,共同見證在人道精神下,追求務實解決兩岸遣返問題的這段歷史。
二十年前當政府宣佈開放大陸探親的初期,有許多來自大陸地區未依規定入境的人民遭受遣返,在依原船遣返的作業過程中,曾發生偷渡客不幸溺斃的意外事件。由於攸關性命,且在當時兩岸關係仍然相當緊張與敏感的情況下,經政府高層拍板定案後,由紅十字會扮演負責執行洽談協商的民間機構角色。
時任紅十字會總會秘書長的陳長文認為,大陸偷渡客的遣返問題涉及人道,且符合紅十字會的使命宗旨;陳長文回憶道:「當我方主動與大陸紅十字會聯繫,表達基於人道考量,希望與對方協商妥善處理大陸偷渡客遣返的問題,以避免悲劇發生時,立即得到大陸方面正面的回應」。
於是兩岸的紅十字會便在這樣的時空背景與信守人道精神的原則下,在民國79年9月12日簽訂了自民國76年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後,處理兩岸事務所簽署的第一個協議,開啟兩岸事務制度化處理之先河,同時也是到目前為止,兩岸執行最久的協議。
二十年來,紅十字會始終在遣返作業上擔任兩岸主管機關的聯絡人,以及雙方主管部門執行遣返與接收作業時的見證人。根據我國內政部入出國移民署的統計,兩岸遣返人數由最多一年高達5,000多人到近年來約200多人,顯示出兩岸往來的管道更通暢也更開放了。
金門協議的簽署代表了兩岸紅十字會一向秉持的人道原則是可以超越於政治紛爭之上的。不論兩岸關係如何起伏、轉折,金門協議都仍然持續地在進行中。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陳長文希望藉由紀念金門協議簽訂二十年的機會提醒大家,與其說金門協議對兩岸交流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有什麼功績,倒不如說金門協議對兩岸執政當局產生了什麼樣的省思、對於人道的價值應該做出更具體的落實與實踐。

活動事由:金門協議二十周年紀念-
簽訂協議代表「舊地重遊,見證歷史」活動
時  間:民國99年9月21日(星期二) 上午10:30
地  點:金門縣地政局
金門縣金寧鄉仁愛新村3號
 


新聞照片圖說:
照片左方為大陸紅十字組織代表,由近至遠依序為:
金門協議簽署見證人 方慶雲先生
金門協議簽署見證人 計克良先生
大陸紅十字組織前秘書長 韓長林先生
大陸紅十字組織前理事、國台辦前副局長 樂美真先生
大陸紅十字組織前台灣事務部長 張希林先生

照片右方為大陸紅十字組織代表,由近至遠依序為:
中華戰略學會國防研究組召集人 鄧定秩中將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 陳長文先生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前秘書長 常松茂先生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前副秘書長 徐祖安先生
 


青年日報A6全版  2010/09/10
代表簽署協議 陳長文見證歷史一刻
--------------------------------------------------------------------------------
記者楊繼宇/專訪
 「如果沒有當年的『金門協議』,不知還會有多少大陸同胞的生命與人權遭受威脅;兩岸簽署金門協議既是人道精神的展現,亦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敲門磚。」今日,金門協議簽署走過二十年,當年全力催生這項協議的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陳長文會長告訴國人,金門協議促進兩岸當局正視人道遣返的問題;尤其,當時兩岸關係在我方解除戒嚴與開放大陸探親後,尚處起步階段,金門協議的簽署無異為日後的兩岸關係發展跨出具建設性的一步,開創嶄新契機。 二十年前,陳長文以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秘書長身分親赴金門與中國大陸代表簽署金門協議,見證歷史性一刻,為兩岸破冰做出實質貢獻。陳長文回想當年簽署的時空背景與源起,十分堅信金門協議確實為兩岸確立人道關懷的規範,彰顯尊重人權的精神。而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法務部長施啟揚以及時任研考會主委、國統會研究委員的馬總統,均在協議的簽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陳長文指出,過去兩岸經濟實力差距甚大,儘管中國大陸開始改革開放,但仍屬起步階段,中國大陸百姓生活仍舊困苦,為追求較好的生活條件,大陸民眾藉機偷渡來台,台灣基於經濟、人口與治安政策的考量,必須對大陸民眾做入境的限制,將偷渡來台的大陸人士循正當管道遣返。不過,由於當年時常發生人蛇集團因逃避查緝,進而「丟包滅證」憾事;或於原船遣返途中發生船難,導致被遣返人員喪生;甚至有人被悶死在船艙裡,種種原因均讓兩岸當局必須正視大陸民眾偷渡與遣返的安全問題,因而我方於民國七十六年底開放國人赴大陸探親後,紅十字會積極扮演人道關懷的角色,積極謀思解決相關問題。
 陳長文說,正因兩岸當局對盡速建立人道遣返機制有共識,當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先生向李登輝前總統報告後,決定在金門簽署協議後,雙方紅十字會積極溝通、協調,國防部也提供必要協助,使得兩岸紅十字會能很快洽談相關事宜,並於民國七十九年九月十一日在金門展開兩天的工作商談。一如預期,商談與簽署過程相當順利,彼此配合度極高,並深具同理心,僅做小部分文字斟酌,協議共識很快達成。
 眼見兩岸關係的經營自金門協議簽署後突飛猛進,甚至馬英九總統上任後有大幅度的提昇,陳長文深有感觸。他認為,二十年前,兩岸透過金門協議突破長期以來的僵局實屬不易,對日後的兩岸關係發展確實產生推動的效果。陳長文表示,金門協議的全文既無「台灣」,也沒有「中國」的字眼,其經驗告訴我們,原來在各自的政治堅持之外,仍有另一條路,可以解決實質的問題。
 此外,陳長文特別強調,無論兩岸關係如何發展,國軍保衛國家安全與人民福祉的使命不能改變,國軍官兵必須體認,即使過去的敵人未來可能會變成朋友,但在敵人武力侵犯的意圖沒有真正消失前,國軍不能鬆懈戰備與建軍使命,確保國家安全仍是全體官兵的責任。

2010/09/10
金門協議首開兩岸制度化協商先例
--------------------------------------------------------------------------------
記者鄭惠鴻/專題報導
 民國七十九年九月十一、十二日,彼此仇恨敵對逾四十年的兩岸,打破過去對立、互不往來的僵局,齊聚在當時仍是前線戰地色彩濃厚的金門,由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共同基於確保遣返作業符合人道精神與安全便利的原則,簽署兩岸間第一分有關海上遣返刑事犯和刑事嫌疑犯協議的正式文件│「金門協議」。轉眼迄今,兩岸除了打擊刑事犯的遣返作業依然遵行著「金門協議」的精神執行外,更秉持著「金門協議」開啟兩岸協商機制的基礎,陸續展開多元交流。事實證明,兩岸關係的改善,無論是二十年前的「金門協議」,或是今日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對我確有實質助益;與其一味以意識型態的對立,倒不如以大智慧擱置爭議、遠見擘劃,開創兩岸互利多贏的局面。大陸客偷渡來台影響治安甚鉅
 把時空拉回七○、八○年代的場景,由於兩岸經濟與工作收入有很大的落差,我國生活富庶與中國大陸窮困貧苦形成鮮明對比,導致大量福建沿海的大陸同胞窮盡辦法想要偷渡到台灣工作,甚至有兩岸不肖漁船走私商品與販毒,加上兩岸人蛇集團私販人口等問題,對國內社會治安造成嚴重隱憂。在兩岸尚未簽署「金門協議」前,對於這些偷渡客的處置作法,只能在宜蘭、三峽、新竹、馬祖等地設置「靖廬」給予安置、收容,時間一久、人數愈多,沒有妥適的管道送回這些偷渡客,就演變成「靖廬」收容所爆滿,也引起各方的高度關切。
 直到七十九年六月一日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上任後,憑著他對兩岸關係與國際情勢的了解,以及為謀求人民利益的考量,透過我國紅十字總會基於人道精神展開「金門協議」的協商,開啟兩岸談判協議,期建立雙方互相認可的遣返模式,避免再度衍生不法情事與「丟包」憾事,以形成遏阻偷渡的力量,維繫國內治安與生活品質。儘管雙方當時有意進一步簽署正式協議,但在官方立場態度上,不僅是大陸不願踏上台灣,我方人員自然也不願意到大陸去談,要另覓第三地,到他國所耗工程大、三方意願低,陷入無解難題之中。為解決談判地點問題,我國紅十字總會秘書長陳長文向郝院長請益,郝院長當下給了一個肯定的答案│「金門」,這也就是大陸首度搭船前往戰地金門、與我共同商談簽署「金門協議」、開啟兩岸制度化協商的由來。
 當時雙方代表在金門金寧鄉仁愛新村招待所進行商談,我方代表包括國防部參謀本部作戰次長室執行長鄧定秩中將(以紅十字會顧問名義參加)、紅十字總會秘書長陳長文、副秘書長常松茂、國際組主任徐祖安;大陸方面有國台辦交流局副局長樂美真(大陸紅十字會理事)、紅十字會秘書長韓長林、紅會台灣事務部主任張希林、福建衛生廳長計克林、中共福州市委常委方慶雲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自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十日依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宣布全國戒嚴以來,國家全面進入緊急備戰狀態,直到七十六年七月十五日解除戒嚴令,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則是在八十年五月一日零時正式終止;換句話說,七十九年九月十一、十二日簽署「金門協議」的當時,金門本身仍是前線戰地,曾親身歷經八二三戰役的郝院長,何以會果斷提出「金門」作為兩岸開啟協商的地點?
郝院長前瞻未來 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
 本報獨家專訪郝柏村前院長後發現,這一個看似簡單的決定,就地理交通位置而言,就像是選定「金門、廈門」、「馬祖、馬尾」作為雙方遣返作業地點的理由,具備「方便」因素外,其背後卻是郝院長前瞻未來、深思熟慮,以人民利益優先考量運籌帷幄下的長久之計。郝院長明指,解決偷渡客的問題,在於建立正式的遣返管道,同時藉由官方制度規範的形成,遏止犯罪問題、降低偷渡意願,並有效避免我社會資源額外負擔,此為維護國人利益的治標作法。
 至於所謂的長久之計,郝院長當時早已站在國際關係、軍事戰略的高度指導「金門協議」的進展,他個人清楚體認,兩岸關係不僅是政治制度問題,還包括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對立的國際因素,雙方處於「戰略模糊」逐漸停止敵對的戰火,對台海同胞而言,和平是共同的期待,加上彼此人民親情聯繫這份無法割捨的情感,勢必存在交流、互動的需求。
 基此,在簽署「金門協議」後,在郝院長的指導下政府先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以非官方的形態協助政府處理兩岸交流談判、協助兩岸人民處理有關問題的機構,像是政府的白手套;隨後,大陸方面也隨即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呼應我國海基會的作法,不僅證明了郝院長打開大門交流的作為是正確的,同時也說明大陸人民追求台灣民主生活模式,同樣開始重視兩岸交流的發展。
制度化協商基礎,開展兩岸更多互信、互利
 二十年過去了,當時簽署的「金門協議」讓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成果豐碩,但兩岸關係卻一度因政黨輪替而停下腳步。自馬總統上任後,秉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以「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為原則,讓兩岸再度恢復協商機制│「江陳會談」,兩年來包括六月底簽署的ECFA及IPR(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總計順利簽署十四項協議,加速推動兩岸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進入兩岸協商全面正常化的階段,讓兩岸走向雙贏的起點。回首「金門協議」簽署迄今,無論未來可能面對更多元的挑戰,國人必須珍惜當前的得來不易的和平碩果,以更大的智慧化解武力的衝突,藉由制度化協商基礎,開展兩岸更多互信、互利的局面。






金門協議20年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9/10 18:29



金門協議20週年,當年簽署金門協議的兩岸紅十字會代表,21日將舊地重遊
。圖為民國79年9月12日簽署金門協議當天會議實況。(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資料照片)(請配合本社社稿CAP186號,敬請採用。)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傳真
99年9月10日



2010/09/10


從壁壘分明邁向務實對等
--------------------------------------------------------------------------------
記者鄭惠鴻/專訪
 回顧二十年前兩岸基於人道精神共同簽署的「金門協議」,長期關注兩岸關係發展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顧問曾復生認為,「金門協議」不僅是開啟兩岸雙方以務實態度處理問題的先河,更是促成兩岸共創雙贏的重要基石,預期未來兩岸政治體制均朝向民主化發展後,兩岸可進一步協商簽署「和平協議」,以實現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台海和平。 兩岸關係的發展,在過去戰火的影響下,始終是高度戒備、壁壘分明的對峙局勢。曾復生表示,儘管「金門協議」開啟雙方以務實態度處理偷渡客、罪犯遣返問題,但因雙方各有主權立場的堅持、客觀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及國際因素的制約等,致使互動發展阻礙重重;也因雙方均了解兩岸互動關係發展,有多重主、客觀因素限制,為因應實際上互動需要,乃順應發展出海基、海協兩會,此一良性互動模式政治基礎,則是建立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若沒有這項政治基礎的共識,兩岸關係的發展,將很難達到今天的局面。
 迄今,兩岸關係互動多元,曾復生以現階段兩岸進入ECFA時期指出,要落實雙方之間的經貿合作,可以預期的是,兩岸將有更密切的經貿互動及人員往來的交流,有助未來兩岸關係的良性互動,以及累積善意互動的契機,其中必須同時考量包括美國與中共的競合關係變化;兩岸對主權議題的彈性處理程度;兩岸針對性軍力部署的調整;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所累積的善意基礎等因素,方能促進兩岸關係發展。
曾復生強調,今日我主流民意是以務實政治經濟為考量,支持台海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現狀,其關鍵要素在於大陸政治經濟發展的速度、程度、深度及廣度;若大陸經濟發展深度與廣度,能進一步帶動政治體制朝民主化方向改革,兩岸才有機會進一步協商簽署「和平協議」的政治議題。


2010/09/10
李楨林:沒有金門,難有「兩岸協商」
--------------------------------------------------------------------------------
記者鄭惠鴻/專訪
 如果用「沒有金馬,就沒有台澎」來形容金門戰地的重要價值,那麼也就不難想像前陸軍總司令李楨林上將(上圖,記者陳正雄攝)為何以「沒有金門,就難有『兩岸協商』」來形容「金門協議」的歷史地位。無論兩岸關係發展如何演變,李楨林堅信,國軍仍將會築起屏障台海安全的長城,為國人生活、福祉堅守國防前線,維繫國家長治久安。 民國七十九年八月一日,李楨林自國防部作戰參謀次長調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次日波灣戰爭爆發,金門除了加強防務,另在八月底接奉國防部密令,由金防部負責「金門協議」一切所需支援,包括會談場所及與會人員食宿、交通、安全維護等,均須力求隱祕,且當時的副總長執行官陳堅高上將還親自致電指示相關細節,令李楨林深刻感受到這場兩岸第一次接觸協商會談的重要性。
 回想過去在台灣本島反偷渡和遣返等工作,李楨林清楚了解相關的海岸哨戒和巡邏、海上攔截和遣返都是國軍的作戰兵力,成為聯三最困擾非作戰性的作戰任務,尤其發生收容所集體抗議和遣返途中悶斃事件,在在斲喪國家和國軍的形象,因而備感此事關係重大,並召集防區金東、金西、南雄師三位師長共同研議相關安排,全力支持。
 令李楨林印象深刻的是,當年金門地區禁建,當地並無旅館或會議場地,為了尋找適當、隱祕的場地,在一度陷入困境之際,時任金西師長的高華柱(現任國防部長)提議借用翁姓鄉民在頂堡村北郊新建的仁愛山莊,二樓四合院的格局、環境單純,鄰近環島北路、交通方便。最後決議選定該地作為協商場所後,李楨林說,從內部裝潢、所需設備的準備,到服務人員、防衛兵力的派遣,以及在金門、廈門中線接駁人員等工作,全交由高華柱師長一手包辦完成,最後順利圓滿達成任務。


2010/09/10
仁愛山莊
--------------------------------------------------------------------------------
 今年九月十二日是「金門協議」簽署二十週年紀念日,當年參與協商與簽署協議的兩岸紅十字會人員在金防部安排下,在金門頂堡村的仁愛山莊,寫下兩岸交流的歷史新頁。  仁愛山莊是兩層樓四合院的建築,格局方正,鄰近環島北路,交通方便。當年因場地適當、隱祕,使仁愛山莊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如今現址轉換為金門縣地政局,仍傳承「金門協議」的精神,持續發揮為民服務的功能。(文:記者鄭惠鴻







仁愛新莊見證兩岸發展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9/10 19:09



20年前兩岸簽署金門協議的仁愛新莊,當時蓋好還未啟用的招待所,第一批客人即兩岸紅十字會代表,現轉化為金門縣地政局。圖為歷史現場已成辦公室。(請配合本社社稿CAP284號,敬請採用。)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攝
99年9月10日


聞辭典:金門協議




央廣

更新日期:2010/09/10 19:15 王照坤




20年前的9月12日,兩岸紅十字會在金門簽署「金門協議」,雙方基於人道立場,針對偷渡客與刑事罪犯的遣返事務,協商出一套制度化的程序與執行內容。在「金門協議」適逢20週年的此刻,今天的新聞辭典就為您介紹這項協議: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大陸東南沿海出現一股偷渡潮,台灣內部開始出現愈來愈多大陸偷渡客,除開始設置「靖廬」等單位予以收容等待遣返外,也採取「原船遣返」的方式來處理,同時,為防範原船遣返出港後又繞道溜回台灣,或是船上不同縣籍的大陸漁民因爭奪返家航道而生事,台灣執法單位便採取一種「封艙」的變通做法,就是將要遣返的大陸居民全部關進船艙內,「將50人併為1船,封艙後,遣送出海」。

不料1990年7月22日凌晨,一艘被遣返的大陸籍「閩平漁5540」號漁船,被人發現擱淺在福建平潭岸邊,打開被封住的船艙後,赫然發現25具屍體與1名奄奄一息的倖存者,「一時中外喧騰」。

相隔不到1個月,8月13日深夜,海軍押送「閩平漁5202號」漁船駛回福建途中,軍艦與漁船在基隆外海相撞,造成漁船上大陸居民有21人失蹤的意外。接連兩起重大事件,引起輿論高度重視,終於促成兩岸突破對峙僵局,由雙方紅十字會於9月12日簽署了「金門協議」。

金門協議共有5條條文,約定遣返對象為「違反有關規定進入對方地區的居民」,以及「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地點則商定在馬祖到馬尾間的海域,同時要求「遣返交接雙方均用紅十字專用船,並由民用船隻在約定地點引導,遣返船、引導船均懸掛白底紅十字旗」。

參與金門協議談判與簽署的台灣代表為:紅十字總會秘書長陳長文、副秘書長常松茂、國際組主任徐祖安、顧問鄧定秩等4人;大陸方面代表則是:紅十字總會秘書長韓長林、理事樂美真、台灣事務部副部長張希林、福建紅十字會副會長計克良、福州市紅十字會副會長方慶雲等5人。

1990年簽署的金門協議開啟兩岸談判協商新模式,同年11月21日海基會舉行第一次董監事會議,通過組織章程,隔年3月9日掛牌運作;1991年12月16日大陸海協會也正式成立,兩岸關係的發展從此進入兩會協商的全新階段。






簽署金門協議地
仁愛新莊留史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9/10 19:09



20年前兩岸簽署金門協議的仁愛新莊,當時蓋好還未啟用的招待所,第一批客人即兩岸紅十字會代表,現轉化為金門縣地政局。圖為簽署協議的正面大樓。(請配合本社社稿CAP284號,敬請採用。)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



遣返起頭難
金馬走過艱辛歲月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9/10 20:34




金門協議20週年系列專題4(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10日電)1990年9月12日,兩岸紅十字會代表在金門簽署「金門協議」,解決兩岸刑事嫌犯及偷渡客遣返的問題,然而,兩岸當時已分治約40年,遣返的起步可以說是「創業艱難」。

「金門協議」商定以馬祖和大陸馬尾為遣返交接地點,並得協議另擇金門和廈門,「兩馬」和「兩門」成為當年兩岸在長時間隔絕下,唯二的交流熱點。

其中由於大陸偷渡客大多來自閩北,多數偷渡客都從馬祖遣返回福州馬尾。1990年11月21日首次遣返,時任馬祖連江縣警察局局長的現任立委曹爾忠,正是參與者之一。

曹爾忠回憶說,當年前後發生過兩次閩平漁船的爭議,造成6人死亡。為解決大陸偷渡人士問題,兩岸因此協商簽署金門協議,開始執行馬祖到馬尾遣返工作,第1次遣返了65人。

由於馬祖當時仍是戰地政務,曹爾忠說,「當時警備森嚴,一開始對於大陸來接回偷渡客的人都嚴厲防範;但是接觸後,大家為了做好兩岸平台,雙方都熱絡起來,後來我方甚至安排大陸人員參觀馬祖。」

「金門協議」主要內容雖然是處理大陸偷渡客的遣返,但也加入了「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為對象。金門雖然偷渡客遣返案件少,但卻是兩岸刑事嫌犯遣返的主要管道,動見觀瞻。

金門縣警察局交通隊長許怡仁,在「金門協議」簽署時為刑警隊長,當年12月10日即奉命協助紅十字會執行遣返戒護任務,從廈門接回6名台灣刑事嫌犯,寫下台灣警察「直航」對岸的記錄。

不過,由於當時公務員還不准登陸,因此,為避免成為話題,當時許怡仁是以「民防隊長」身分,帶著3名警官的「民防隊員」到廈門東渡碼頭接人。

許怡仁說,其實對岸也知道他有警官身分,只是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他回憶,當年他搭乘紅十字會的CT5台安號漁船,從料羅港出發,直航廈門接人。

由於船隻老舊,東北季風又大,回程時還發生引擎故障,領航員金門老船長陳清海緊急呼叫其所有的「海燕號」交通船趕來換船,一路顛顛簸簸,就近回到水頭碼頭上岸。

通緝嫌犯接回金門,立即由警車送到尚義機場,由待命的空軍C-119型運輸機載回台北歸案。許怡仁說,軍機載運刑事嫌犯,為兩岸遣返行動的創舉,是現在難以想像的事。

然而,並非接回刑事嫌犯都能直航。1992年2月28日接回螢橋幫張姓老大父子,原本也要直航廈門接人,但是對岸臨時變掛,將人以船送到金廈中線的浯嶼海面,就在海上交接,讓遣返作業人員吃足苦頭,還差點鬧出海難事件。

時任金門漁會總幹事的許乃榮,多次以紅十字會人員身分隨行協助遣返。他回憶說,當時併船交接,但是海象風強浪大,船隻晃來晃去,張姓父子手鐐腳銬被抬著過船,一不留神恐怕會葬身海底,當時真是膽戰心驚。

不過,張氏父子到了金門後,不坐空軍「老母雞」C-119運輸機,而是以空軍波音727型噴射客機載運返台。許乃榮說,當時金門還在實施戰地政務,遣返是由軍方幕後主導,才有這種特殊情形。

不但接運刑事嫌犯動用軍機,連「軍船」也曾派上用場,化身為「民船」,直航廈門港,更讓人難以置信。

1991年8月24日海峽交流基金會將大陸「閩獅漁」漁船案未涉案的11名大陸漁民送回廈門,載人的「忠誠號」交通船正是軍方所有。

當時海基會還對外公開宣稱是向金門縣政府簽約租用行駛大、小金門「民船」。其實,金門在地人大多知情,「忠誠號」是金防部行駛離島的交通船,名副其實的「軍船」。

翌年9月17日,時任海基會秘書長的陳榮傑利用送回大陸「霞工緝二號」人船機會,前往廈門與當時的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秘書長鄒哲開會面,回來後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鬧出的「海陸大戰」,當時陳榮傑就是搭「忠誠號」上「陸」。

金門遣返作業,隨著1992年11月7日戰地政務終止,改由警方接手。後來兩岸遣返劫機犯也是從金門開始,1997年5月14日大陸遣返台灣劫機犯劉善忠,同年7月16
日台灣遣返大陸劫機犯黃樹剛、韓鳳英。

劫機犯遣返作業,是由雙方派船派人上岸交接,沒有再出現海上交接的驚險情形,許怡仁說,這是比較安全、人道和務實的作法,遣返作業逐漸上軌道。

海基會和海協會去年簽署「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兩岸共同打擊進入新里程碑,連同早在2001年啟動的兩岸小三通,以小三通客船遣返兩岸刑事嫌疑人,已經成為安全通路之一。990910




民國七十九年九月十二日,兩岸紅十字會簽署「金門協議」,為雙方日後實質交流立下基礎。(軍聞社提供)



金門協議屆滿廿年 奠定兩岸實質交流基礎




軍聞社

更新日期:2010/09/10 18:04



(軍聞社記者陳映竹台北十日電)「金門協議」將屆滿廿週年,回顧民國七十六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後,兩岸交流卻衍生刑事犯遣返等問題,經過兩岸紅十字會聯繫,雙方由陳長文、韓長林代表於民國七十九年九月十二日,在金門簽署「金門協議」,處理偷渡客遣返的問題,見證兩岸對人民福祉的重視,更為雙方日後實質交流立下基礎,深具歷史意義。




 民國七十六年,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先生宣布「開放大陸探親」,國人相繼赴大陸探親,讓隔絕近四十年的大陸人驚覺台灣經濟的發達,轉而激起冒險渡台的淘金潮,排山倒海的偷渡潮,讓海上執勤的國軍官兵疲於奔命,政府除開始設置「靖廬」等單位予以收容等待遣返外,也採取「原船遣返」的方式處理查緝到的非法越界船隻,但卻引發不幸悲劇。




 在民國七十九年七月廿二日凌晨,一艘大陸籍「閩平漁5540」號漁船被人發現擱淺在福建平潭岸邊,船艙內赫然發現廿五具屍體與一名奄奄一息的倖存者,他們都是因為船艙內缺氧、缺水又悶熱異常,卻無法打開船艙導致喪生。相隔不到一個月,八月十三日深夜,海軍押送「閩平漁5202號」漁船駛回福建途中,發生軍艦與漁船在基隆外海相撞的不幸意外。接連兩起重大事件,引起輿論高度重視,終於促成兩岸突破對峙僵局,由雙方紅十字會於九月十二日簽署「金門協議」。




 金門協議共有五條條文,約定遣返對象為「違反有關規定進入對方地區的居民」,以及「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地點則商定在馬祖到馬尾間的海域,同時要求「遣返交接雙方均用紅十字專用船,並由民用船隻在約定地點引導,遣返船、引導船均懸掛白底紅十字旗」。




 民國七十九年簽署的金門協議開啟兩岸談判協商新模式,同年十一月廿一日海基會舉行第一次董監事會議,通過組織章程,隔年三月九日掛牌運作;民國八十年十二月十六日大陸海協會也正式成立,兩岸關係的發展從此進入兩會協商的全新階段,這紙金門協議,為兩岸防範偷渡及遣返事務建立人道的模式,也讓當時擔任遣返作業的國防部,於執行任務時有所依循,大陸偷渡客的遣返作業,也相對的更為便利、安全。




 金門協議走過廿年,從遣返人數的消長,也見證兩岸情勢的波動,台灣從最高峰每年遣返超過四千名大陸偷渡客,到今年八月六日止,等待遣返的大陸偷渡客只有四十五人,中間的巨大落差,也正反映出廿年來兩岸環境的急遽轉變。




 儘管兩岸關係漸趨和緩,但國軍保國衛民的決心從未改變,遵循馬總統英九先生的國防政策指導,持續建軍備戰工作,堅持國軍「打造精銳新國軍,確保台海無戰事」的核心理念,從「預防戰爭」與「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思考出發,建構「小而精、小而強、小而巧」的精銳部隊,打造「固若磐石」的國防武力。






從金門協議到ECFA
兩岸走了20年




央廣

更新日期:2010/09/10 18:57 王照坤




1990年,台灣查獲了5,626名大陸偷渡客,20年後,台灣收容所裡的大陸偷渡客已經為數不多,可是大陸觀光客卻上看150萬人。數字的消長,看出兩岸關係的變化,更與兩岸制度化協商取得的成果有直接關連,而這一切,可以說開始於1990年9月12日簽署的「金門協議」。

◎金門協議 求同存議、擱置爭議

「20年前的金門協議,具有非常重要的指標性意義,它等於兩岸所簽的第一個協議。」這是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在被問到對於金門協議已屆滿20週年有什麼看法時,立刻做出的回應。

20年前的高孔廉,是行政院研考會副主委、兼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副執行秘書,而那個時候研考會主委、兼大陸工作會報的執行秘書,正是中華民國現任總統馬英九。不僅如此,1991年馬總統出任陸委會特任副主委時,高孔廉是陸委會的另一位副主委。

數十年處理兩岸事務的資歷背景,讓高孔廉非常清楚金門協議簽署過程對日後兩岸制度化協商所帶來的正面影響。高孔廉說:『(原音)當時雙方面都能夠以務實的態度,擱置爭議來簽署金門協議。這20年來兩岸關係大幅曲折起伏,在民國79年(1990)時簽的金門協議,80年(1991)就成立了海基會,81年,也就是1992年,當時雙方對於最爭議的問題,政治性的所謂「一個中國原則」,當時兩岸擱置爭議,達成了「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有了那個共識,才奠定了1993年辜汪會談的基礎,在那個上面,就簽了4項協議。』

陸委會同樣也認為金門協議在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言人劉德勳表示,金門協議提供了兩個重要的基礎。他說:『(原音)金門協議我想是目前(兩岸)執行最久的協議,其實這個協議也針對著我們後來的共同打擊犯罪的兩岸合作,鋪陳了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所以我們對紅十字會這20年來在這個基礎上所扮演的工作,我們表達非常感激的立場,也說明這部分其實是建構後續制度化協商很重要的一個基礎。』

為什麼金門協議不但具有重要的「指標性意義」,又能為日後兩岸協商奠定下那麼重要的基礎?用馬英九總統的評價來說,因為它充分體現了「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的基本精神。

◎金門協議的起因與過程

1990年9月12日,兩岸紅十字會在金門簽署「金門協議」,雙方基於人道立場,針對偷渡客與刑事罪犯的遣返事務,協商出一套制度化的程序與執行內容。這件事情的起因,與80年代中期,大陸東南沿海出現的偷渡人潮有著直接關連,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的資料,就以1990年來說,查獲的大陸偷渡客就有5,626人,因此而成立的收容所在1993年時,收容人數更曾經高達5,944人;為了處理日益嚴重的偷渡客與遣返問題,台灣開始採取「原船遣返」的方式,可是卻在執行過程中發生了幾件憾事。

移民署前署長吳振吉在「依然爭渡黑水溝」這篇文章中談到,為了防範原船遣返出港後又繞道溜回台灣,或是船上不同縣籍的大陸漁民因爭奪返家航道而生事,台灣執法單位便採取一種「封艙」的變通做法,「將50人併為1船,封艙後,遣送出海」。不料1990年7月22日凌晨,一艘被遣返的大陸籍「閩平漁5540」號漁船,被人發現擱淺在福建平潭岸邊,打開被封住的船艙後,赫然發現25具屍體與1名奄奄一息的倖存者,「一時中外喧騰」。

相隔不到1個月,8月13日深夜,海軍護送「閩平漁5202號」漁船從蘇澳港出發駛回福建途中,軍艦與漁船在基隆外海相撞,「被護送軍艦撞為兩截」,造成漁船上大陸居民有21人失蹤的不幸意外。接連兩起重大事件,引起輿論高度重視,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陳長文就表示,當時政府覺得「這是一個大問題」,是一個「迫不容緩」、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才直接促成了金門協議的誕生。陳長文說:『(原音)主要就是因為發生了幾件事情,而這幾件事情如果不立刻就根源來解決的話,這幾件事情會不斷重複發生,這就涉及到人命的損失以及很多的家庭受到影響,這是為什麼我們有金門協議產生的源起。』

那時陳長文是紅十字會秘書長,他主導與大陸紅十字會的談判工作,協議文本最後也是由他負責簽署。

雖然受限於當時兩岸的對峙狀態,但基於人道關懷的精神,在與大陸紅十字會接觸後,陳長文說,「雙方很快就達成共識,應該坐下來談」。根據陳長文的回憶,整個決策過程經過李登輝總統、行政院長郝柏村等高層討論,並由郝柏村建議在金門談判後,兩岸終於再度突破僵局,坐上談判桌為雙方共同利益,協商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彼此在協議中對國家名稱、年號紀元等問題以擱置爭議方式處理,都建立了兩岸日後協商的基本模式。

◎從金門協議到ECFA,兩岸走了20年

2010年6月29日,海基與海協兩會在大陸重慶市簽署了兩岸經濟協議(ECFA),被視為兩岸關係的重大突破,「是一個里程碑」,看著這樣的發展,高孔廉認為「擱置爭議、務實協商」是最重要的關鍵。

高孔廉說:『(原音)回顧20年前到現在,93(年)到95(年)是一個高峰,2000年到2008年是一個低潮,那現在又恢復,而且超越當年93到95的高峰,所以我想,應該說是兩岸隔絕60年來,兩岸關係最好的一個時刻了,所以,擱置爭議、務實協商是處理兩岸關係最好的態度、最好的一個方式。』

這個最好的態度與方式,開始於1990年的金門協議,但兩岸後來卻花了20年的時間,才終於走到「最好的一個時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中猴仔 的頭像
    中猴仔

    中猴的部落格

    中猴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