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聞軼事-諸葛亮新頭銜 天然氣專家


中時 更新日期:2010/07/25 02:41 (楊芬瑩)


中國時報【(楊芬瑩)】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劉興詩研究指出,諸葛亮不僅精通軍事、政治、戰略,甚至還是一位天然氣專家。他根據《華陽國志》記載,三國時期一度式微的天然氣生產,由於諸葛亮想出「油氣管」運輸,讓天然氣利用再次流行起來。


中國自秦代始就有鑿井取氣說法。晉朝人常璩寫《華陽國志》裡,描述秦漢時期應用天然氣文字「臨邛縣有火井,夜時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以竹筒盛其火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滅也」。當時人們會用竹筒裝天然氣,當火把走夜路,亦使用天然氣煮鹽,火力比普通火力大,出鹽量也較多。


到了三國,邛崍天然氣生產漸衰退,當時鎮守成都的諸葛亮前往邛崍視察「火井」,想了方法讓天然氣再旺盛起來。《華陽國志》稱:「臨邛火井,諸葛亮往視後,火轉盛。」


劉興詩並引邛崍地方《漢代古火井碑序》說明,「諸葛丞相躬蒞視察,改進技法,『刳斑竹』以導氣,引井火以煮鹽,置鍋灶達數十,更盈利逾萬千。」劉興詩說,這表示諸葛亮用當地竹子做成了天然氣輸送管,然後形成規模化生產,使天然氣轉旺,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


劉興詩得出結論,諸葛亮懂得天然氣生產知識,他教當地人用竹子做天然氣管道,也符合他「發明家」的身分,說他是天然氣專家並不奇怪。



生命中的旅程 &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甚麼? & 是九九一族嗎?




我們讓自己相信,當我們結婚後,有了孩子以後,或者其它的什麼事情之後,我們會更加幸福。





可是後來,我們感到氣餒,因為孩子們太小了,如果他們長大了,一切就好了吧!





可是後來,我們還是感到氣餒,因為孩子們進入青春期後,我們必須密切注意他們的一切。




毫無疑問,當他們度過了這段時間,我們會更加幸福吧!





我們告訴自己,當我們的伴侶能和我們一起面對生活中的一切,當我們擁有一輛更好的車,當我們能去渡假,當我們退休之後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幸福!





事實上,沒有所謂的比現在更幸福的時光。




如果有的話,那麼又是什麼時候呢?




生活中總是充滿挑戰最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然後決心從此刻起就盡情享受生活中的快樂,而不去考慮其它。





從最長遠來看,生活似乎是即將要開始。




但是,生活的道路上總是佈滿障礙,需要一步一步的經歷挫折,需要完成一些工作,需要付出時間,需要付出金錢,這樣生活才能開始。




最後我開始明白,這些障礙就是生活。





這個想法讓我認識到,沒有一條道路是通向幸福的。




這條路本身就是幸福!





於是,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在決定去幸福之前,不要等待下課,又等待上課,不要等著失去10塊錢,又等著掙回10塊錢,不要等著工作開始,不要等待週五的晚上和周日的早上,不要等待一輛新車,不要等待還清房貸,不要等待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不要等待月初、月中和月底,不要等待電臺播放你的歌,不要等待死亡,不要等待再次重生。





現在,想想,試著回答這些問:
1 –說出世界上最富裕的5
個人。




2 –說出上5屆環球小姐比賽中的得勝者。




3 –說出上5屆諾貝爾獎的得獎者。
4 –說出上5屆奧斯卡的最佳演員。





不能回答嗎?是不是很難?




不要擔心,沒有人記得這些。




掌聲消失了,榮譽也蒙上了灰塵。




得勝者很快就被人遺忘。





幸福是旅行,而不是終點!




 沒有比現在更幸福的時光!




活在現在,享受現在





更好回答是嗎?是不是更容易呢?




那些對你生活有意義的人不是那些被列為“最”的人,




他們不是最有錢的人,也不是得過最大獎的人…




他們是那些關心你的人,照顧你的人,不管怎樣,他們都是緊密的在你周圍的人。





想一想吧,生活是很短暫的。




而你呢,是在哪個名單裡,不知道嗎?





讓我來幫幫你。




你不是 “最有名”的那一些,但是,是我能想到發送這則消息的人中的一個。





以前,在西雅圖的奧運會上,九名不是智力有問題就是身體有缺陷的運動員,站在了100米跑道的起跑線上。




槍聲響了,比賽開始。 不是每一個運動員都在跑,但是每一個運動員都期望參與和獲勝。





所有的觀眾都站起來,熱烈的鼓掌。




掌聲持續了很長很長的時間。…





看到這一幕的人一直談論著這件事。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我們知道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遠不是為自己而去爭取勝利。




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幫助別人去獲勝。




即使這可能意味著我們需要放慢和改變我們自己的腳步。





如果你給別人發送這封郵件,也許我們將成功的改變我們的心,也許也改變了別人的…





一根蠟燭如果可以照亮了別人,它也就沒有失去什麼了。





當你收到這封郵件的時候你會知道




無論我身在何處都會為你祝福一生幸福!                                 




                                ~你永遠的朋友~





本文摘要:林坤峰形容,救災工作像是一場「長期抗戰」,來自外界的援助遲早會離開,最終仍必須回歸到在地居民的自救意識,及自保的技能。圖:桃源村的生活重建支援中心辦公室,沿路停放的是從各村來開會的志工。( 圖/ 鄭淳毅 )


自救生根紅十字會高雄支會「生活重建支援中心」專訪



行經夜晚的桃源村街道,會發現路邊有一間屋子撤夜燈火通明,那便是紅十字會在桃源鄉的「生活重建支援中心」。支援中心的張督導說,晚上也會有人留守在辦公室內,希望讓當地人知道,如果有什麼緊急事件,「至少這裡還會有人在。」


災民還在營區時,聯合各NGO成立「八八水災服務聯盟」,協助行政統籌,與營區災民建立了關懷陪伴的情誼。災民返鄉重建後,紅會高雄支會,選擇在桃源鄉展開更深入的培力、服務,在4/23正式成立了「生活重建支援中心」,並招募當地有心服務家鄉的居民,成立了志工大隊。


政府現在委託NGO在各受災鄉鎮成立「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但紅會卻並未爭取這項案子,而選擇另行成立「重建支援中心」,紅十字會高雄支會總幹事林坤鋒笑說:「是總會不讓我們標。」他表示,不標案是因為想把有限的人力,「著重在一個面。」


林坤峰說,希望能培育的是「在地的力量」;在現階段,能讓居民在災後更為脆弱的環境中,有防災備災的能力足以自保;而長遠看來,藉由志願服務的方式,希望能激發在地的社區意識,同時成為資源聯結的平台,幫助有想法的社區自立。


林坤峰總指出,八八風災後各界的善款隨愛心蜂擁而來,但資源挹注總有結束的時候。支援中心目前的工作則如一顆種子:「五、六年後,我們也會離開。希望那時候,這些留下的種子,可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一直傳承下去。」



選擇不遷下山,就要能夠自保


「老實說,家都在山上,要他們都下去也不太可能。既然選擇不下山,那至少要能夠自保。」林坤峰明確指出現階段進行的工作,是協助、培育當地居民建立防災備災的機制。他坦言,這次的莫拉克颱風是集各界愛心的大成,為災區帶來不少善款經費,「但下一次要募到像八八這麼多(善款),也不太可能了。」


林坤峰形容救災工作卻是一場「長期抗戰」,來自外界的援助遲早會離開,最終仍必須回歸到在地居民的自救意識,及自保的技能。在天災頻仍、山上受災後更脆弱的自然環境,居民必須擁有簡易的求生技術,熟練撤離的程序等。


林坤峰舉出一個直接的例子:「比如最基本的,發電機怎麼用,怎麼保養,不要說明明有發電機,卻不會用。」以往的經驗,就曾發生過停電時居民不會使用發電機,讓發電機派不上用場或太快損耗。


但即使如此,真正在桃源鄉展開這項工作,是在莫拉克之後時機才成熟。本身亦是紅會救災第三大隊隊長的林坤峰說,紅會與原鄉淵源很深,過去幾年颱風造成重大災情時,他們都曾克服道路中斷的困難,進入災區運補物資,當時就與當地居民結下情誼。那時雖有想法,希望為當地居民做一些防災備災能力的培訓,但社區內的意識還不夠,就很難推行。


「憑良心講,大家都有柴米油鹽的生活要去顧,要他們一直配合(課程),也很難。」林坤峰指出,紅會一直有防災備災機制、技能的課程訓練,在平地漢人單位舉辦,反響都很熱烈。但在原鄉則發生過一堂課只來寥寥一、二十人的狀況,讓千里迢迢來上課的講師和工作人員都傻眼。


「但今年,我們覺得好像那個觀念都慢慢起來了。」經過八八風災之後,林坤峰覺得選擇繼續留居原鄉的居民,開始注意防災備災的重要性。於是他們延伸紅會「志願服務」的傳統,在桃源鄉招募各村村民為志工。


「當地的人,最了解他們自己的情形。」熟悉當地地形地勢,可以協助撤離工作;如果道路中斷、救災人員無法進入,當地人還能持續回報村子裡的情形,讓外界掌握狀況。哪戶人家有身障、老弱病患需要優先照護,也是當地人最清楚。緊急疏散或撤離到避難中心時的調度、物資發放等,也能直接協助人手單薄的村長。


林坤峰也指出,當地人相互熟悉,比外界團體對彼此更有影響力,希望他們對彼此形成「拉力」,吸引更多人投入防災工作,成為社區共同的意識。現在,桃源鄉八個村都有成立紅會的志工大隊,加起來超過百人。523、528兩場降雨時,參與紅會的志工定時協助觀測堰塞湖動態並回報;梅山等靠內三村因為道路中斷困守部落時,也是各村志工自發來搬運礦泉水等物資,用接駁的方式將物資送進沒有路的村子之內。



降雨路斷時,當地志工自發協助接駁送礦泉水。


支援者角色,需要政府民間互助配合


協助在地人慢慢建立起防災備災機制,但在許多環節上,林坤峰強調:「我們在這裡是支援,是輔助一些地方,但很多事還是要公部門出面。」


在雨季來臨前,高雄支會便因為桃源鄉河床路的問題,決定在桃源鄉各村置辦備災物資倉庫。「直升機不一定能運,因為要(特定)地點,尤其水,會晃,有的物資空投會壞。」在莫拉克經驗中,災難當下,外界的救援不一定能及時,最好的方式,還是讓各村都設有物資倉庫。



紅會向鄉公所提出這樣的想法,並與各村的村長商量出各村適宜的地點,將物資倉庫與避難中心設置在一起。物資倉庫的內容,本打算與縣府社會處的物資一同配合;紅會利用手邊現有的資源,提供如睡袋、毛毯、衣物、手電筒、醫藥箱、礦泉水等物品,而食品儲糧方面,則由社會處撥給各村的二十萬款項採辦。


不料,五月份降下大雨,導致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的因為河床路中斷而困守部落兩周,傳出斷糧危機。當時鄉公所尚未採辦這筆物資,備災倉庫中沒有糧食可發放。



林坤峰表示:「我們也了解,公部門有他們採購的程序。」在這次經驗後,便由高雄支會緊急調運了罐頭、泡麵等食物上山先儲放。但他也強調,許多政策仍需政府部門出面主導,才能真正發揮效益。如物資之外,撤離疏散方面也有許多細節要經過詳細調查、反覆演練,也都需要各單位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包括政府單位或各NGO之間都有可以互相協調之處。


2
經過523、528梅山三村斷糧經驗,紅會即調運了食品等物資送到物資倉庫儲放。(圖 / 紅十字會高雄支會提供)


同時,他也表示,紅會也會配合縣府的政策宣導,教育民眾物資是為因應緊急狀況使用、不當隨意發放的觀念。他指出,去年莫拉克之後,曾有村中的居民將大批提供給緊急備災使用的奶粉運回村子,一夕之間發放完。「我以為是運回去屯起來,沒想到一下子發光了。」令他哭笑不得。


雖然備災倉庫因張貼縣府訂出的許多發放標準細則,導致居民搞不清楚發放標準而有怨言,林坤峰仍強調,必須將這些觀念帶給居民,只是將調整方式、加強溝通,避免「搞不清楚發放標準」的情況發生。



宣導物資發放的概念。


在地生根,蔓生傳承


現在,居民的防災概念逐漸形成,但在推動過程中,支援中心的做法也一直在調整。「原鄉很有生命力,也很樂觀,把平地很多想法都加諸上去,一定要他們怎麼做,好像也有點不太人道。」林坤峰表示,就如曾在原鄉辦防災課程卻乏人問津的經驗,他們會觀察當地人真正所需,調整做法。


比如,紅十字會制度嚴謹,即使是志工,也必須經過救災的培訓,取得證照,才可加入,「不是隨便都可以是志工的。」但在原鄉,首要是吸引有意願進行服務工作的志工加入,定期開會討論,了解當地居民的想法,並不限於一定要立即接受專業培訓。「像最近他們就覺得他們很想學繩索的(救生技能),我們就排這個課。」需要怎樣課程,是工作人員與各村志工們定期開會討論、溝通的共識。近來,紅會在桃源鄉辦的救災課程已經超過百人報名,對比當初只有十幾人參加,是一項突破。


林坤峰也舉出紅會在小林村的陪伴工作為例,希望在下一階段的工作,可以激發當地居民自己的一些想法、對社區的規畫,紅會則提供資源聯結的協助,逐步讓社區自立。「像之前小林梅,賣得還不錯,其實這些都是他們(小林村民)自己想、自己在討論,我們只是去幫忙找資源完成。」


林坤峰說,希望藉由志工之間的互相連結拉引,建立最基本的防災備災機制,甚至為社區帶來更多想像。而最重要的是,希望這些當地志工能讓種子落地生根,並且在外界協助撤出後,一直傳承下去。


現在在支援中心的工作人員中,便有一位是桃源鄉的年輕人。他表示,是在營區時了解有這個工作,而加入服務,否則,可能會到外地去找工作。因為他在這裡,村子裡的互相熟識的年輕人,放假回家時也會到支援中心的辦公室幫幫忙。


在勤和村東庄部落開餐廳的Savi,也是紅會在勤和的志工。她說,當初想要加入,是覺得既然有這樣的機會進來不妨嘗試,「避難需要的時候,他們進不來,我們可以幫忙。」Savi的餐廳有時也充當中繼站,其他志工幫忙運補物資上山,會在這裡用餐停留。「我們也有學到東西啦,服務是好事,要很開心的去做。」Savi說。


番婆 說道:


都快落淚了~~為紅會如下的貼心:


~~如果有什麼緊急事件,「至少這裡還會有人在。」~~
~~協助在地人慢慢建立起防災備災機制~~
~~讓各村都設有物資倉庫~~
~~觀察當地人真正所需,調整做法~~


88 都快週年了 請問口口聲聲說愛民的政府:
~~建立最基本的防災備災機制~~做好了嗎?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
~~』隨便人都可以是志工』~~會帶來災民 的第二次受災!


即使是建築專業也一樣需要先上課
以避免對在地文化的不尊重~~自以為是!


謝謝鄭淳毅記者的溫馨報導~~辛苦了!


酷爸 說道:


謝謝坤峰總幹事~~
有你們的堅忍苦幹與愛心耐心
才能把生活重建支援中心的構想付諸實踐~~
所有八八聯盟的夥伴與紅十字會的弟兄姊妹
都以你們為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中猴仔 的頭像
    中猴仔

    中猴的部落格

    中猴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